GPU 关键指标汇总:算力、显存、通信

来源:AI闲谈 发布时间:2023-11-17 19:52:22 阅读量:118

一、背景

最近大家对 NVIDIA GPU 的关注度很高,一方面是美国再次对中国实施算力封锁,另一方面 NVIDIA 又在加快其新 GPU 的迭代速度。最近几天刚发布了 H200 GPU,并要在 2024 年发布新一代的 B100 GPU,这导致国内可用 GPU 与国外可用 GPU 的算力差距越来越大。本文中,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NVIDIA GPU 常见的一些指标,以便能更好地了解不同 GPU 的配置,以及相应的应用场景。

如下图所示为 NVIDIA GPU 的发展路线图:

1.1. 中国特供 H20、L20、L2

由于前段时间 A800,H800 也被美国禁售,传言 NVIDIA 要针对中国发售阉割版的 H20(H100)、L20(L40) 和 L2(L4)。这里我们简单对比下其与对应型号的差距:

  • 显存大小和带宽基本没变,H20 的显存带宽甚至从 H100 的 3.4 TB/s 增加到 4.0 TB/s

  • H20 依然保留了 900GB/s 的 NVLink 和 H100 一致

  • 算力降低(H20 的 Tensor Core 算力大幅低于 H100)

    • Tensor Core FP16

      • H100 : H20 = 1979 : 148

      • L40 : L20 = 181.05 : 119.5

      • L4 : L2 = 242 : 96.5

    • CUDA Core FP32

      • H100 : H20 = 67 : 44

      • L40 : L20 = 90.5 : 59.8

      • L4 : L2 = 30.3 : 48.3

二、数据类型

2.1. NVIDIA GPU 支持的数据类型

NVIDIA GPU 从 Volta 架构开始支持 Tensor Core,专门用于矩阵乘法和累加计算,其和 CUDA Core 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相同。如下图所示为不同架构 GPU Tensor Core 和 CUDA Core 支持的数据类型。

可以看出,V100 是 Volta 架构,其 Tensor Core 只支持 FP16,而 Tensor Core 整体的算力一般是 CUDA Core 算力的几倍,因此如果在 V100 上使用 INT8,只能运行在 CUDA Core 上,其性能可能反而比使用 FP16 还差不少。同样,H100 的 Tensor Core 也不再支持 INT4 计算。

2.2. 数据类型表示方式

不同数据类型的表示如下所示,其中:

  • sign:表示符号位

  • exponent:表示指数位

  • mantissa:表示小数位 

如上图所示,A100 和 H100 还支持 TF32 数据类型,其使用 19 位表示。从 H100 开始又支持了 FP8 类型,而且支持 E5M2 和 E4M3 两种类型,如下图所示:

FP8 两种类型的表示范围如下所示:

2.3. 微软 FP8-LM 大模型训练

最近微软也发布了使用 FP8 训练大模型的方案([2310.18313] FP8-LM: Training FP8 Large Language Models),甚至可以比 BF16 加速 64%,如下图所示:

三、GPU 硬件架构

3.1. 概览

如下图所示为 GA 100 的架构图:

  • 包含 8 个 GPC

  • 包含 12 个 NVLink

GPU 的算力与其中的 CUDA Core、Tensor Core 的数量以及 Boost Clock 成正比,Ampere 架构有多个成员,以 GA100 和 GA102 为例,二者对应配置如下: 

  • GA100: 

    • 每个 GPC 里包含 16 个 SM(Streaming Multiprocessor)单元(部分 SM 会被屏蔽)

    • 每个 SM 包含 4 个 processing block

    • 每个 processing block 包含: 

      • 16 个 INT32 单元,不支持 FP32

      • 16 个 FP32 单元,不支持 INT32

      • 8 个 FP64 单元

      • 1 个 Tensor Core

  • GA102: 

    • 每个 GPC 里包含 12 个 SM 单元

    • 每个 SM 包含 4 个 processing block

    • 每个 processing block 包含:

      • 16 个 INT32|FP32 单元,既能支持 INT32,又能支持 FP32,但同时只支持一种

      • 16 个 FP32 单元,不支持 INT32

      • 1 个 Tensor Core

如下图所示为 GA100 的一个SM:

如下图所示为 GA102 的一个 SM:

3.2. CUDA Core 算力计算

针对 CUDA Core,一个时钟周期可以完成一次 FFMA 操作,以 A10 为例,CUDA Core:

  • INT32 TOPS:

4608 ∗ 1695(Mhz) ∗ 2(mul, add) = 15.62TOPS

  • FP32 TFLOPS:

9216 ∗ 1695(Mhz) ∗ 2(mul, add) = 31.24TFLOPS

两种核心的 CUDA Core 都支持 FP16,但没有专门的 FP16 单元,而且 FP16 和 FP32 TFLOPS 的比例也不同,这是因为:

  • 针对 GA102,个 FP32 单元可以拆分为两个 FP16 使用(INT32|FP32 单元不支持), 所以 TFLOPS 为 (A10):

(4608 ∗ 2) ∗ 1695(Mhz) ∗ 2(mul, add) = 31.24TFLOPS

  • 针对 GA100,一个 FP32 单元可以拆分为两个 FP16 使用,一个FP64 单元可以拆分为 4 个 FP16 使用,所以 TFLOPS 为(A100):

(6912 ∗ 2 + 3456 ∗ 4) ∗ 1410(Mhz) ∗ 2(mul, add) = 77.97TFLOPS

3.3. Tensor Core 算力计算

Tensor Core 是 NVIDIA GPU 从 Volta 架构开始引入的一种特殊计算单元,专门用于加速矩阵乘法和累积运算(这也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中最主要的操作),从而大大加速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速度。与 CUDA Core 不同,CUDA Core 在一个时钟周期只能完成 1 次浮点乘加操作,而 Tensor Core 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完成 1 组浮点乘加操作,比如一个小型矩阵的乘加操作 D = A ∗ B + C。

针对 Tensor Core,一个时钟周期可以完成多个 FFMA 操作: 

  • Volta 架构(V100),一次可以完成 64 个 FP16 FFMA(4x4x4 的矩阵乘),所以对应的 FP16 TFlops 为:

640 ∗ 1530(Mhz) ∗ 64 ∗ 2(mul, add) = 125TFlops

  • Ampere 架构(A100),一次可以完成 256 个 FP16 FFMA(8x4x8 的矩阵乘),所以对应的 FP16 TFlops 为:

432 ∗ 1410(Mhz) ∗ 256 ∗ 2(mul, add) = 311TFlops

如下所示为不同系列 Tensor Core 的支持情况:

四、显存

4.1. 显存大小和带宽

NVIDIA GPU 的显存是另外一个大家经常关注的指标,NVIDIA GPU 显存有两种类型,GDDR 和 HBM,每种也有不同的型号。针对显存我们通常会关注两个指标:显存大小显存带宽。HBM 显存通常可以提供更高的显存带宽,但是价格也更贵,通常在训练卡上会使用,比如 H100、A100 等,而 GDDR 显存通常性价比更高,在推理 GPU 或游戏 GPU 更常见,比如 T4、RTX 4090 等。

如下图为常见训练 GPU 的显存信息:

如下图为常见推理 GPU 的显存信息:

如下图为常见游戏 GPU 的显存信息:

4.2. 显存大小和带宽的影响

我们知道,传统的 CV、NLP 模型往往比较小,而且基本都是 Compute bound 的,所以普遍对显存大小、带宽关注比较少;而现在 LLM 模型很大,推理通常也是 IO bound,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 GPU 显存大小和显存带宽。

最近 NVIDIA 正式推出 H200 GPU,相比 H100,其主要的变化就是 GPU 显存80GB 升级到 141GB,显存带宽3.5TB/s 增加到 4.8TB/s,也就是说算力和 NVLink 没有任何提升,这可能是为了进一步适配大模型推理的需求:

如下所示为 H200 在同样数量情况下相比 H100 的 LLM 推理性能对比:

  • LLaMA2 13B,性能提升为原来的 1.4 倍

    • 1 个 H100,batch size 为 64

    • 1 个 H200,batch size 为 128

  • LLaMA2 70B,性能提升为原来的 1.9 倍

    • 1 个 H100,batch size 为 8

    • 1 个 H200,batch size 为 32

  • GPT-3 175B,性能提升为原来的 1.6 倍

    • 8 个 H100,batch size 为 64

    • 8 个 H200,batch size 为 128

、GPU 间通信

我们常见的 NVIDIA GPU 有两种常见的封装形式:PCIe GPU 和 SXM GPU。如果只有一个 GPU,那么 NVLink 也就没意义;如果有 2 个 PCIe GPU,那么可以使用 NVLink 桥接器(Bridge)实现互联;如果超过 2 个 PCIe GPU,就无法实现 NVLink 的分组互联,此时只能考虑使用 SXM GPU。

一般来讲,单机内的多 GPU 之间通信分为:PCIe 桥接互联通信、NVLink 部分互联通信、NVSwitch 全互联通信三种。

5.1. PCIe 桥接互联通信

NVIDIA 从 2010 年开始发布 GPUDirect 相关技术,旨在优化 GPU 之间,GPU 与 CPU 等设备的数据传输,从而提升系统性能和效率。目前 NVIDIA 已经发布 GPUDirect v1、v2 和 v3,当然还有 GPUDirect Storage 等。

5.1.1. PCIe 互联通信

如下图所示,当两个 GPU 直接使用 PCIe 互联时,GPU 只能以 32 GB/s 的最大双向带宽(PCIe 4.0 x16)访问其他 GPU 上的内存。此外,这些交互会与总线上的 CPU 操作竞争,甚至进一步占用可用带宽。

5.1.2. GPUDirect v1

2010 年,NVIDIA 随 CUDA 3.1 发布 GPUDirect v1,就是常说的 GPUDirect Shared Memory,可以实现 GPU 驱动与 IB 驱动共享主机端锁页内存(Page-Locked Memory),而无需经过 CPU 干预。

如下图所示,在没有使用 GPUDirect 的情况下,GPU 需要将数据从显存复制到 GPU 驱动在系统内存中 pin 住的 Memory 1(Page-Locked Memory),再从 Memory 1 复制到 Memory 2(需要 CPU 参与),之后才能进一步传输,相当于经过了 3 次数据拷贝。而使用 GPUDirect 之后,仅需 2 次数据拷贝,减少了 1 次,降低了数据交换延迟和 CPU 负载。

需要注意的是,GPUDirect v1 并不是兼容所有的 NIC(Network Interface Card) 设备,需要有专门的 IB 适配器,另一方面也需要应用程序进行特殊的处理才能使用。这也导致 GPUDirect v1 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。

5.1.3. GPUDirect v2

2011 年,NVIDIA 随 CUDA 4.0 发布 GPUDirect v2,就是常说的 GPUDirect P2P(Peer-to-Peer),增加了同一 PCIe 总线上 GPU 之间的 Peer to Peer Direct Access 和 Direct Transfers 的支持。

如下图所示,在同一 PCIe 总线上,P2P 支持 GPU 之间直接互访显存,不需要将数据复制到系统内存进行中转,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交换的延迟。

5.1.4. GPUDirect v3

2012 年,NVIDIA 随 CUDA 5.0 发布 GPUDirect v3,就是常说的 GPUDirect RDMA(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),其允许不同节点上的两个 GPU 设备直接通过网络通信,而不需要 CPU 介入,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,并降低系统负载。

如下图所示,Server 1 上的 GPU 2 和 Server 2 上的 GPU 1 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信。

5.1.5. GPUDirect Storage

随着 AI、HPC 等数据集规模的不断增加,加载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也开始影响程序的性能,将数据从存储中加载到 GPU 显存中的慢速 IO 也成为制约程序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。

GPUDirect Storage 支持本地或远程存储(比如 NVMe 或 NVMe over Fabric)与 GPU 显存之间的直接数据交互,避免了通过 CPU 内存中转所需的额外拷贝。可以直接将数据写入或写成显存,而不给 CPU 增加负担

5.2. NVLink 互联通信

5.2.1. NVLink

NVLink(点对点结构的串行通信协议) 是 NVIDIA 开发的高速互联技术,其可实现 GPU 之间,GPU 与 CPU 等设备之间的高速、低延迟、高带宽的互联通信,为 GPU 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支持。当前 NVLink 已经发展到第四代,如下表所示:

5.2.2. 两 GPU NVLink Bridge 互联

NVLink 桥接器(Bridge)可以实现两个 GPU 的互联,但也只能实现两个 GPU 的互联,超过 2 个 GPU 必须使用 NVLink。

不同的 GPU 需要选择不同的 NVLink Bridge,且带宽也不同,大致如下所示:

如下图所示为两个 PCIe 版本 A100 通过 3 个 NVLink Bridge 互联:

5.2.3. 两 GPU NVLink 互联

如下图所示,两个 P100 GPU 通过 NVLink v1 互联,可以避免占用 PCIe 总线,并获得 160 GB/s 的通信带宽:

5.2.4. 八 GPU NVLink 互联

如下图所示,八个 V100 GPU 通过 NVLink v2 互联,以 GPU 0 为例介绍其与其他 GPU 的互联情况:

  • GPU 1:有 1 个 NVLink 连接,可提供双向 50GB/s 带宽

  • GPU 2:有 1 个 NVLink 连接,可提供双向 50GB/s 带宽

  • GPU 3:有 2 个 NVLink 连接,可提供双向 100GB/s 带宽

  • GPU 4:有 2 个 NVLink 连接,可提供双向 100GB/s 带宽

  • GPU 5:不互联

  • GPU 6:不互联

  • GPU 7:不互联

5.2.5. 四 GPU NVLink 全互联

如下图所示,四个 A100 GPU 通过 NVLink v3 互联,任意两个 GPU 都由 4 个 NVLink 连接,也就是任意两个 GPU 之间都可以提供 200GB/s 的双向带宽,总的带宽是 1.2 TB/s:

5.3. NVSwitch 全互联通信

5.3.1. NVSwitch

NVSwitch 是一款 GPU 桥接设备,可提供所需的 NVLink 交叉网络。端口逻辑模块中的数据包转换使得进出多 GPU 的流量看似是通过单一 GPU 的。

比如 NVSwitch v2,每个 NVSwitch 上包含 18 个 Port,每个 Port 的带宽(双向)都是 50GB/s,每个 Port 都能和其他 Port 互联,整个 NVSwitch 的带宽可以达到 900GB/s。NVSwitch 的路由表由 NVIDIA Fabric Manager 来索引和控制。

如下图所示,新的 NVSwitch v3 包含 64 个 Port,整个 NVSwitch 的带宽可以达到 3.2 TB/s:

5.3.2. 八 GPU NVSwitch v2 全互联

DGX-A100 是单主板 8 GPU,每个 GPU 上有 12 个 NVLink,每个主板上有 6 个 NVSwitch,每个 GPU 有 2 个 NVLink 连到一个 NVSwitch,一个 NVSwitch 就有 16 个 port 被占用,也就无法实现两个主板的互联,可以实现 2.4 TB/s 的双向带宽(48 个连接,每个连接单向 25 GB/s)

5.3.3. 十六 GPU NVSwitch v2 全互联

DGX-2 只有单主板 4 GPU 或单主板 8 GPU,对于 16 卡的是 2 个单主板 8 GPU,每个主板上的 8 个 GPU 都会有一个 NVLink 连接到同一个 NVSwitch,每个 GPU 有 6 个 NVLink,所以每个主板需要 6 个 NVSwitch,两个主板需要 12 个 NVSwitch,主板之间使用剩下的 NVSwitch 互联。

在设计的时候就是每个板上 6 个 NVSwitch。

如下图所示,12 个 NVSwitch 2.0 连接 16 个 A100 实现 0 跳互联(只使用了 18 个 Port 中的 16 个),可以实现 2.4 TB/s 的双向带宽(48 个连接,每个连接单向 25 GB/s):

5.4. 查看连接拓扑结构

可以使用 “nvidia-smi topo -m” 查看拓扑结构。

比如,如下为一种 8 卡 V100 的 GPU 互联方式(其中的 NV1 表示有一个 NVLink 连接,NV2 表示有两个 NVLink 连接):

可见其与如下连接方式一致:

这是另一种 8 卡 V100 的 GPU 互联方式:

5.5 速度测试

5.5.1. 四卡 V100 P2P 带宽测试

如下图所示为对应的拓扑结构,可以看出使用 NVLink 实现全互联,每两个 GPU 间有两个 NVLink 连接,最大单向带宽 50GB/s,最大双向带宽 100GB/s:

如下图所示为使用 cuda-samples 中的 p2pBandwidthLatencyTest 测试的单向通信带宽,可以看出比理论值低一些,大概能到 48.5GB/s

如下图所示为使用 cuda-samples 中的 p2pBandwidthLatencyTest 测试的双向通信带宽,可以看出比理论值低一些,大概能到 97GB/s

5.5.2. 八卡 A100 P2P 带宽测试

8 个 A100 使用 NVSwitch 实现全互联,

如下图所示为使用 cuda-samples 中的 p2pBandwidthLatencyTest 测试的单向通信带宽,可以看出比理论值低一些,大概能到 270 GB/s

如下图所示为使用 cuda-samples 中的 p2pBandwidthLatencyTest 测试的双向通信带宽,可以看出比理论值低一些,大概能到 500 GB/s

六、参考

  1. https://developer.nvidia.com/blog/nvswitch-accelerates-nvidia-dgx2/

  2. https://aijishu.com/a/1060000000122226

  3. https://www.nvidia.com/en-us/data-center/nvlink/

  4. https://videocardz.com/newz/nvidia-to-launch-hgx-h20-l20-and-l2-gpus-for-china

  5. https://nvdam.widen.net/s/nb5zzzsjdf/hpc-datasheet-sc23-h200-datasheet-3002446

  6. https://developer.nvidia.com/gpudirect

  7. https://docs.nvidia.com/cuda/gpudirect-rdma/index.html



  网站地图
沪ICP备19040636号-1
Catfish(鲶鱼) Blog V 4.7.3